首页 > 农业技术

农村喂猪方法如何改进?

鏃堕棿:2009-11-06 | 鏉ユ簮:农业致富经
(农业致富网)农村喂猪方法如何改进?
--------------------------------------
发酵床养猪
1、解决了粪便处理难题,实现了“零排放”
? 不再需要对猪粪尿采用清扫排放;
? 没有冲圈形成的大量污水;
? 没有任何废弃物排出养猪场,真正达到养猪零排放的目的;
? 猪舍里不会有臭气和苍蝇;
? 过去长期困扰人们的粪便处理难题得以破解。不仅改善了猪场本身的环境,而且也有利于新农村建设。
猪舍环境对比


2、改善猪的生长环境
? 发酵床结合特殊猪舍,使猪舍通风透气、阳光普照、温湿度均适合于猪的生长。

? 用发酵床养的猪,又回到了“土生土长”的环境,恢复本性,符合动物福利要求。心情好,自然吃的多,长的也好,个个皮毛光亮,长势喜人。

? 猪能够健康地生长发育,很少有猪病发生。
五项动物福利 5F
? 第一,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清洁饮水和保持健康和精力所需要的食物,使动物不受饥渴之苦。

? 第二,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房舍或栖息场所,能够舒适地休息和睡眠,使动物不受困顿不适之苦。

? 第三,为动物做好防疫,预防疾病和给患病动物及时诊治,使动物不受疼痛、伤病之苦。

? 第四,保证动物拥有良好的条件和处置(包括宰杀过程),使动物不受恐惧和精神上的痛苦。

? 第五,为动物提供足够的空间、适当的设施以及与同类动物伙伴在一起,使动物能够自由表达正常的习性
3、提高了肉的品质
很少使用抗生素、无药物残留,提高了猪肉品质,极显著改善肉色,明显提高适口性
4、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 自然养猪不需要用水冲猪舍、不需要每天清除猪粪。

? 生猪抵抗力高,很少得病。

? 采用自动给食、自动饮水技术等众多优势,达到了省工节本的目的。

? 由于免除了猪圈的清理,仅此一项就可以节约劳动力50%以上。

? 一个人可饲养800~1000头肥猪,100~200头母猪
5、提高了猪的增长速度
? 克服了冬季寒冷对养猪的不利因素,提高了冬季饲养育肥速度,节约了能源,提高了效益。

? 平均饲养期可以缩短10-15天,每头猪可节约饲料50市斤左右。

? 饲料利用率提高,一般可提高10%左右
6、提高了养猪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 即使不考虑人力的节约和优质优价的因素,仅是兽药、水电、饲料的节约,每头猪可以增效50-80元。

? 社会稳定和谐。

? 彻底破解了养猪业对生态环境污染的难题。
7、变废为宝
? 在发酵制作有机垫料时需要锯末、稻壳、花生壳、玉米秸等原料,通过微生物的发酵,这些配料可以变废为宝。

? 为玉米秸秆等作物处理提供了一条比较好的解决途径。

? 注意:垫料应以稻壳锯末为主,其他替代物不应超过10%
--------------------------------------
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饲料来源日益丰富,养猪逐渐由“以青粗料为主,适当搭配精料”的传统方法向科学饲养的方向发展。因此,农村养猪在饲喂技术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生喂与熟喂很多养猪户有饲喂熟食的习惯,认为熟喂猪可以多吃。其实这是个误区。据试验,饲料的类型不同,生喂与熟喂有所区别,青、粗料类型日粮熟喂比生喂好;而精料类型日粮中,豆料籽实熟喂比生喂好。但多数精料类型日粮,还是生喂比熟喂好,一般煮熟后的精料将损失5%~10%的营养成分。生料喂猪,平均日增重比熟喂提高10%,每增1公斤毛重可节省精料0.2~0.3公斤。当然,有些有毒或易污染饲料,如菜籽饼、棉籽饼、泔水等,为了解毒或消毒,还是应该蒸煮后再喂。

  稠喂与稀喂稀喂因含水量多,容易导致消化液分泌减少,加速胃排空,饲料在胃内停留时间缩短,影响营养吸收。稠喂特别是生干喂和生湿喂,能加强猪的咀嚼机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延长饲料在胃内停留时间及提高营养成分的消化率。因此提倡稠喂,干饲料拌水或干饲料拌青饲料浆水的干湿程度以捏得拢、散得开为宜。

  少餐与多餐哺乳仔猪胃容积小,消化力弱,从7日龄开始主要是诱食,可不限餐数,让其自由采食;20日龄起至断乳,少喂多餐,每天可喂6~8餐;刚断乳的小猪对饲料的消化机能正处于日趋增强的阶段,每天可喂4~6餐;带仔母猪和妊娠后期的母猪,需要养分多,每天可喂4餐;架子猪、大肉猪、空怀母猪、公猪日喂3餐即可。夏季天气炎热、昼长夜短,猪的活动时间也长,可酌情加喂1~2顿青饲料。冬季寒冷,昼短夜长,可早上早喂,晚上晚喂,适当拉开每餐的间隔时间。且晚上一餐还要喂得稠一些多一些。

  定时与定量喂猪必须养成良好的饲养习惯,要有固定的时间。一般早晨定在6点,中午12点,晚上6点为宜,不同季节可适当调整。

  在搞好定时喂猪的同时,还要做到饲料定量。当摸清猪大致的采食量后,应确定一个大体的喂量。一般以喂好1个小时后猪不舔槽、槽内不剩食最佳。

评论(条)
三农致富经 | 关于 |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