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业好项目 > 养殖项目

养殖獭兔挣大钱 夫妻双双把家还

鏃堕棿:2011-07-26 | 鏉ユ簮:三农致富经

“袁山模式”穷变富
人均年收入已过万
李伟掰着指头说起袁山村民的收入构成:劳务收入占70%左右,其余的收入包括土地整理后租金收入、袁山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每年的经营分红、用作农民养老保险的耕保基金、粮食直补等等。
李伟2007年来到袁山村,2009年袁山村就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说起袁山村过去的穷,66岁的佘树林最有发言权。他是土生土长的袁山村民,他最爱说一个典故:自己的父亲在动不了的时候,从兜里掏出两块五毛钱交给他,郑重嘱托“现在你要靠这两块五毛钱当家了。”
佘树林这个名字曾多次见诸报端。2009年,他成为成都市首位农民新闻发言人,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用大实话历数家乡的变化,引起媒体关注。他这样描述袁山村的过去:住泥瓦房,走泥巴路,喝凼凼水。
因为地处丘陵,交通不便,生产落后,袁山村一度十分贫穷。佘树林举例说,过去村里很多光棍讨不到老婆,没有女孩愿意嫁到这个穷乡僻壤里来。当 2007年李伟来这里挂职时,村民居住的房屋,有相当一部分还是几十年前修的土坯房;不足三米宽的村道,在雨水的冲刷浸泡下泥泞不堪;灌溉沟渠年久失修, 几乎处于半瘫痪状态,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成本非常高。“人均年收入算成2500元都高了。”李伟说。
如今的数据是多少?“上报的是8250元,实际上已经到万元了。”李伟说,袁山村共有1008人,2009年全村总收入是730多万元,去年900多万元,今年肯定超过千万。
李伟掰着指头说起袁山村民的收入构成:劳务收入占70%左右,其余的收入包括土地整理后租金收入、袁山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每年的经营分红、用作农民养老保险的耕保基金、粮食直补等等。在统计人均收入时,耕保基金、粮食直补并未统计在内。
上述收入变化,就发生在李伟到五峰、袁山挂职的这几年。也就是说,从2007年至今,这里的农民收入增长了约3倍。这里面的关键因素就是当地 自创的“袁山模式”,其主要做法包括:以土地整理为契机,促进农民集中居住。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建造现代农业示范园。三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促进新农村和谐发展。
袁山村率先开始土地整理,农民集体搬入了统规自建的袁山社区居住。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农民集中居住区,目前当地村民的集中居住率已到93%。 李伟借机改造当地环境,他争取到资金,给村上修通了7米宽的柏油路,路边新修了排洪沟,改造了灌溉系统……伴随统筹推进“三个集中”,这个2005年还被 定为市级贫困村的村落,如今已成了新津县新农村建设的“样板”。
经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袁山村村民的土地完成确权颁证,并流转出去,实施农业规模化经营。外来的业主把这些地承包下来,种植青花椒、蘑 菇、玫瑰等经济作物,农民按土地入股,每年以750斤大米/亩的价格收租金。与此同时,袁山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了绿化队、保洁员,把獭兔养殖合作社 也归入麾下。每年,公司把经营所得向全体村民分红。李伟说,土地租金和公司分红加起来,村民多的能分到好几千元。
佘树林家的1.8亩土地也流转出去了,每年的土地租金和分红有3000多元。他还自留了1.8亩种经济作物,一年下来也有四五千元。他还买了货车,让儿子跑运输,一年收入四五万元不成问题。
“我家和任新莲家在袁山村算是中等,比我们富的还很多。”佘树林带着记者到袁山社区转悠。时值中午,村民们大多在午休,社区入口一个村民活动 室里,女人聚在一起聊天,男人喝着茶,还有人在玩棋牌,一派休闲风景。屋外,两辆小汽车停在门口,一辆是比亚迪F3,一辆是雪佛兰乐驰。


评论(条)
三农致富经 | 关于 |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