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业网 > 创业故事

创业同期声丨互联网公司都在转型,实业还不动,那会死得更难看!

鏃堕棿:2016-08-13 | 鏉ユ簮:

编者按

日前,华立集团首席创业教练、著名互联网投资人李双燕老师向华立体系各产业创业代表,分享了产业互联网实战干货,一起来看小编为您整理的分享内容。

创业同期声丨互联网公司都在转型,实业还不动,那会死得更难看!

▲华立集团首席创业教练 李双燕

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

传统企业转型过程中,投资模式研究比商业模式研究更重要,因为在其背后,就是消费者需求问题。我认为,从消费者发起需求,到享受“所见即所得”还是“所想即所得”的产品或服务的快捷程度,是评估企业选择“互联网+”还是“+互联网”的核心判据。

在今天的创新创业项目中,对需求响应速度越快的,走“互联网+”道路几率越高。因为互联网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信息传播与获取的方便性、快捷性,响应速度越快的项目,产品或服务的标准化和快速消费的特征越重。在之前的十几年互联网发展,成功的互联网企业走的基本都是这条路,这是早期互联网企业的共同特征,这个时代我们称之为消费互联网时代。

但我认为“互联网+”是有局限性的,要么项目处于价值链末端,比如汽车销售、航空票销售;要么所在行业的全产业链很短,比如网上教育、各类中介、金融保险服务。而他们赚的就是从前信息不对称时代的钱,通过“互联网+”后,呈现给大家熟知的有“房多多”、“航班管家”、“滴滴”等。

“+互联网”就不一样了,这类项目响应速度比较慢,价值链偏长,产品个性化和低频消费比较重。要么是服务或生产的流程和工艺非常复杂,要么是服务或生产的周期非常漫长。这些在“+互联网”后,将呈现的是汽车定制、药品定制、建筑设计、生态农业等。我认为,这一切都是未来产业互联网的特征。

在产业互联网构建的过程中,纯互联网人充其量是个接单者,具体事情还需要实体产业来完成。所以这是很多实体企业的机会,未来,能活下去的企业,将不再有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的说法,因为能活下去的企业都会走上产业互联网融合的道路,将称之为产业融合型企业。

供给驱动和需求驱动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实业端的人喜欢说:“我有xxx,你要不要?”而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说:“我想xxx,你能不能?”我认为,这就代表了供给驱动和需求驱动的差别。

我认为,在今天这个年代,能否做不是最重要,能不能做成用户想要的才最重要。近年来,这种需求驱动,频繁在某些场合出现,制造业投资人也已发现,他们越来越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因为中间隔了渠道商。

通过用户对产品价值中的场景和情感的需求变化,我们会发现消费群体和人群观念都在随之变化。举例来说,一朵玫瑰花,在七夕节早上8点是卖15元一朵,到晚上22点,是卖5元一朵,再到平日无节日的时候是卖3元一朵。我想这些,已经充分说明不同用户对产品价值中的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的需求比例不一样。

从供给驱动的变化来看,在80年代,供小于求,产品为王;在90年代中后期,供求平衡,渠道为王;今天,供过于求,用户为王。很多企业会死,会难受,好不容易熬过了第一关,勉勉强强过了第二关,但是到了第三关,中国的人口红利消失了,但网民红利的机会,绝大多数企业还抓不住。

不得不说,投资人是50、60年代,操盘手是70年代,服务对象却是80、90、甚至00年代,这样的决策周期有多长?消费周期变了、管理方式变了、消费途径也变了。

从需求驱动来看,女生花几万元买包包,事实上不全是因为材质和做工好,而是对品牌的需求,也就是情感需求,或者是场景需求。这些需求出现后,带来的是巨大的商业机会,就看你有没有溢价能力。很多实业家触碰的是渠道,而不是消费者,所以不了解这种需求,错失商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综上所讲,继续以供给驱动思路出发,往往会遇到溢价能力低的问题;我们应从需求驱动出发,进入溢价能力高的蓝海市场。

冷启动和热启动

实业企业往往会选择传统投资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冷启动。现在死掉的互联网企业、传统企业多数依然走的是十几年前流行的“烧钱模式”。我认为,“烧钱模式”一定不是互联网的未来,这是笨的游戏,所以活下去的一定是少数。

有没有更好的玩法呢?回到用户这一端,认真回答四个问题:

★ 用户是谁?

★他们在哪儿?

★他们有什么消费痛点?

★消费频率如何?

典型的“富二代”创业,往往会交很多学费,且门道摸得并不清楚。如今连互联网公司都在转型,实业还不动,那会死得更难看。在我看来,互联网企业有产业融合的需求,它们要把根基做得更稳,也就是互联网企业要落地,同时传统企业又想着插上翅膀“上天”,它们的交集点就在产业互联网,所以创意、服务与产业融合是必然趋势。


评论(条)
三农致富经 | 关于 |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