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农问题

建农田节水体系推动可持续发展——访甘肃省农牧厅厅长武文斌

鏃堕棿:2009-11-15 | 鏉ユ簮:甘肃日报

  在“十年九旱”的甘肃,省委、省政府带领广大群众长期与“旱魔”斗争,千方百计节约用水,挖掘节水抗旱潜力,在河东雨养农业区,巧做“雨水”文章,截留“天上水”,探索创新了一整套旱作农业技术体系。

  而作为甘肃农业“精华宝地”的河西及沿黄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维持河西地区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水资源,主要依赖发源于祁连山的疏勒河、黑河和石羊河三大内陆河水系。农田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关系着河西走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如何做好河西及沿黄灌区农业节水这篇大文章,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省农牧厅厅长武文斌。

  记者: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在河西走廊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过程中,农业部门应采取的关键措施是什么?采取这些措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武文斌:河西走廊的农业用水量占当地整个用水量的80%左右,节水灌溉仅仅占耕地的2%,大部分农田仍以大水漫灌为主。因此,做好河西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农田节水。河西走廊节水的主体是农民,节水的关键在于农田节水,而节水措施主要是农艺节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田节水技术推广工作,要求把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作为关系灌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以更大的力度、更扎实的措施和更务实的作风,着力做好灌区节水农业这篇大文章,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腾出用水空间,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推广农田节水技术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生态恶化问题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河西灌区由于大气环境的变化,祁连山雪线不断上升,上游来水量逐年减少,加之黑河分水到下游、石羊河流域增加生态用水等原因,造成河西走廊全流域资源性缺水;另一方面,河西农业用水占流域用水的比重大,传统的大水漫灌大大降低了水的有效利用率,致使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严重不足。高扬程灌区引提黄河的水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开发利用难度大,且受到黄河流域“分水指标”限制,水资源十分有限。大力发展以膜下滴灌、垄膜沟灌为主的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将过去浇地、泡地的灌水方式改变为根据作物类型适时适量地浇作物、浸润作物根际环境的方式,既能减少水资源浪费,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降低农田灌水成本,又能有效遏制地下水位下降和生态恶化,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是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我省灌区农业管理粗放,灌溉定额偏高,农业用水的效率相当低,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目前灌溉水利用率在50%以下,单方水粮食生产率只有0.85公斤左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灌溉水利用率70%~80%、单方水粮食生产率2.0公斤以上的水平。通过大力推广灌区农田节水技术,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既可大量节约灌溉用水,又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水资源支持。

  三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内在需要。建设现代农业就是要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整体素质、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在河西及沿黄高扬程灌区,通过建设基础设施齐全、技术集成程度高的农田节水示范基地,不断完善、集成和创新农田节水技术,并大面积示范推广,是建立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改造传统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内在要求。

  记者:请问我省在农田节水方面已有哪些成熟的技术?

  武文斌: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省农牧厅从2004年开始,在河西灌区引进、试验了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并探索研发了垄膜沟灌、垄作沟灌等农田节水技术,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三种农田节水技术模式,即以高效益的制种玉米、瓜菜、水果等特色优势作物为主的膜下滴灌模式,以制种玉米、马铃薯、瓜菜等作物为主的垄膜沟灌模式,以啤酒大麦和小麦为主的垄作沟灌模式。从试验示范情况看,这些技术模式具有良好的节水、节肥、节药、增产、增效作用。据试验,膜下滴灌技术一般亩节水250立方米以上,节水率可达50%左右;同时该技术集灌水、施肥于一体,节肥、节药率达20%,亩可增收200元。垄膜沟灌技术中,全膜沟播沟灌一般亩节水120-150立方米,亩可增收100元左右;半膜垄作沟灌一般亩节水80-100立方米,亩可增收80元左右;垄作沟灌技术一般亩节水60立方米,亩可增收50元左右。可见,大力推广农田节水技术,是实现农业节本增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然选择。

  记者:请具体谈谈河西和沿黄灌区农业用水现状?

  武文斌:从水资源利用现状来看,河西地区疏勒河、黑河和石羊河三大内陆河水系的水资源总量75.68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约为1266立方米,为全国的60%,亩均水资源量约为771.79立方米,为全国的50%。农业灌溉用水比重在75%—85%,亩灌溉定额为400—600立方米。水浇地中井灌地309.41万亩,占灌溉面积的30.8%;河灌地696.27万亩,占灌溉面积的69.2%。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32万亩,其中大田滴灌25万亩,微喷灌81万亩,管灌126万亩。

  黄河流域是我省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水资源总量127.8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约为700立方米。近年黄河流域总供水量43.3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63.3%。目前平均亩灌溉定额为400-500立方米,仅有为数不多的大型农场少量采用了低压管道、滴灌等节水技术。

  记者:我省下一步推广农田节水技术的总体构想是什么?

  武文斌:按照省委刘伟平副书记、泽巴足副省长关于农田节水工作的指示精神,我厅会同省水利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农发办、省农垦集团公司等单位拟定了《全省灌区农田节水技术示范推广规划(2010-2012年)》,勾画了推广农田节水技术的总体构想。

  《规划》涉及范围为河西灌区5市19个县(市、区)和沿黄高扬程灌区的重点区域,以及省农垦农场。该区域2008年农业生产总值203.9亿元,占全省的38.5%。现有耕地面积1410.37万亩,占全省的27.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038.92万亩,占该区域耕地面积的73.6%。

  下一步推广农田节水技术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积极推进耕作制度和灌溉制度变革,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实行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相结合,突出田间农艺节水技术创新和普及,注重农机农艺配套,构建节水高效农业技术体系,努力把我省灌区建成全国节水型农业和现代高效农业的示范区。

  目标任务是,组织实施“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通过3年努力,逐年扩大农田节水技术的示范推广面积和范围,努力实现累计示范推广农田节水面积1000万亩、节水10亿方、增收8亿元的目标。全省主要灌区农田节水技术覆盖面2010年达到20%,2012年达到50%。其中,水资源紧缺的石羊河、党河等流域2010年农田节水技术覆盖面达到20%,2012年实现全覆盖。使灌溉水的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初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记者:该《规划》的实施范围与建设内容是什么?

  武文斌:主要在河西灌区的嘉峪关市及敦煌、金塔、肃州、玉门、瓜州、凉州、民勤、古浪、甘州、高台、临泽、山丹、民乐、永昌、金川等15个县(市、区)和沿黄高扬程灌区的景泰、靖远、永登、皋兰等4个县(市、区)以及省农垦总公司的农场组织实施。

  重点是围绕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用好地表水,少用地下水,蓄住天上水,保住土壤水,减少每次灌水数量,适当增加灌水次数,降低农田灌水定额,形成覆盖抑蒸、灌水与作物需水规律相吻合的灌区农田节水技术体系,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新材料、新品种、新设备,实现由单一节水技术向综合集成节水技术转变,由单纯工程节水向农艺、农机、工程节水相结合转变,进一步提高灌区农业科技含量。

  主推以垄膜沟灌为主的地膜覆盖技术,以膜下滴灌为主的高新节水技术,以垄作沟灌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利用3年时间,在我省灌区累计推广农田节水面积1000万亩,其中膜下滴灌30万亩,垄膜沟灌750万亩,垄作沟灌220万亩。通过建立农田节水核心示范区,引导和组织广大农民大力推广应用灌区农田节水技术。

  记者:完成《规划》任务需要建立哪些机制?

  武文斌:开展灌区农田节水技术示范推广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需要灌区各级党委、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密切配合、相互协作,逐步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量化任务、细化目标,层层考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通过技物结合、补贴物资等方式,激发广大群众的节水积极性,使广大农民积极主动节约用水。建立用水指标考核体系,通过“倒逼”机制督促各级干部把节约用水作为战略任务来落实。

  二是建立健全节水管理机制。研究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办法和监督机制,灌溉用水实行按量收费、定额配水、节约有奖、超用加价的办法,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大力培育水权交易市场,建立农民用水协会、水权交易与流转市场,鼓励农民参与水权、水价、水量的管理和监督。鼓励用水协会进行水权交易,让利于民,让农民得到节水的实惠。

  三是建立健全合作推广机制。将灌区农田节水技术的推广作为确保全省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的重点工程来抓,逐步形成部门协作、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以及行政推动、行政技术结合、示范户带动引导的推广机制。各级农业部门重点搞好高效农田节水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加强农田节水机具的研发配套,促进农机农艺结合。积极拓宽资金渠道,逐步形成国家支持、地方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农田节水投入机制。


评论(条)
三农致富经 | 关于 |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