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资讯

互联网+,能否打通普惠金融的"任督二脉"

鏃堕棿:2016-08-13 | 鏉ユ簮: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互联网+,能否打通普惠金融的“任督二脉”

  ——对蚂蚁金服与中和农信合作开展金融扶贫的调研与思考

本报记者施维

在农村地区这些没有信用数据的地方,如何提供可持续的金融服务?面对点多、面散的客户,金融机构运营成本如何有效降低?这一直是制约传统农村金融发展的最大瓶颈。

2015年,互联网金融公司蚂蚁金服与从事小额信贷的中和农信开始合作,在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县,提供面向农户的纯信用贷款。日前,记者来到其试点地区湖南平江县调研。当“互联网”加上了“金融”,由此带来的,不只是一个个被金融服务改变命运的农村家庭,还有传统农村金融的格局与生态的改变以及金融扶贫更广阔的未来。

“只要信用好,就可以贷款。”

“每个月2752块五毛,用支付宝还。”艾煌兮不假思索地说出了一串数字。这是他每个月要还的贷款,本金3万元,还款期一年。

艾煌兮是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三市镇建档贫困户,今年已经四十好几,儿子正准备结婚。去年,他和母亲相继生病,新农合报销后尚有十几万元的支出,让一家人背上沉重的负担。

“但艾大哥一家在村里的名声特别好。”信贷员何金刚说,艾大哥年轻时当兵,一家人以往向邻居朋友借钱,从来不用催还。在何金刚的推荐下,艾煌兮成功贷到了3万元,艾煌兮用其中的1.7万元,购置了一辆机动三轮车跑运输。“一个月能有四千元的收入,妻子在县里的熟食厂上班,还款生活都不成问题。”艾煌兮说。

平时都习惯用纸笔记录每天收支的艾煌兮,还学会了用手机操作还款。每个月还款日到的时候,他总是提前把钱准备好,按时还款。

“只要信用好,就可以贷款。”中和农信平江地区小额信贷负责人告诉记者,一直以来限制农民金融服务最大的瓶颈就是缺乏抵押物,但是他们所提供的的贷款不需要任何抵押,担保人的要求也只要信用好就可以担任,而非很多地方要求的必须是“吃公家饭的”,大大降低了农民贷款的门槛。

信贷员的放贷选择,背后是一家公司的价值观和战略取向。蚂蚁金服和中和农信,前者是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过去5年多来,已经通过互联网给小微企业放贷7000多亿,其中超过1/3为涉农贷款。后者则是隶属于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一家专注农村的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已经在这个领域深耕20年。

2015年11月,两家公司开始合作以“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方式帮助农民脱贫,尝试着利用各自的优势和能力,在农村地区为普惠金融服务趟出一条路子。

他们的合作能擦出怎样的火花呢?“原有模式很难适应农村市场”

我们经常说,农民是最有信用的。但是实际生活中,农民却很难真正凭借“信用”获得金融支持。这似乎是一个悖论。

根本问题在于,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信用不是一个抽象的经验型判断,而是基于具体数据可量化的结果。

有关调查显示,中国的贫困人口有5000多万,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没有银行流水,没有资产证明,没有太多抵押物,中国农户没有信用数据,这是导致他们难以获得金融服务的最大瓶颈。

另外,经营成本的居高不下更限制了金融机构投身农村的热情,小额贷款不仅数量小,单位运营成本高。而且农民居住分散、偏远。以中和农信为例,因为实行的是上门服务,放款、调研都是由金融机构支付成本。

“在福建,有很多渔民要改善生活搞养殖生产,需要资金的时候我们就要坐船去放款;有些地方农民住在山上,车开不上去,需要骑摩托车去放款;还有像内蒙古地区,常常要骑马等。最远的客户离分支机构是635公里,相当于从北京到郑州的距离,我们的信贷员需要住一晚上。这种服务让我们的运营成本比较高。”中和农信副总经理窦华茂说。

新华社长春8月12日电题:西瓜价如“过山车” 瓜农甘苦各不同

新华社记者李双溪、林宏

近日,吉林省多个西瓜主产地经历了一场“过山车”似的价格起伏。几天之内,从0.4元突然跌至7分钱一斤,成千上万斤西瓜烂在地里、收瓜“老客”集体不见踪影。为啥今年跌成7分钱,记者采访了洮南、长岭、公主岭等多个西瓜主产地。

去年0.7元今年7分 瓜农欲哭无泪

10日,在长岭县金水村的村道旁,1 辆满载7万斤西瓜的挂车开往辽宁新民。36岁瓜农黄六的脸上,有种欲哭无泪的表情。

黄六今年一共种植了7公顷的西瓜,每公顷产12万斤,成本在3万元左右,折合每斤西瓜要卖到0.25元左右。然而今年,他的早瓜赶在七八分钱的时间出售,一共赔了15万元。

黄六指指路边发烂的西瓜说,过去卖剩下的瓜漏子还有人收,今年扔的就有三四万斤。

公主岭瓜农兼代办姜华的感觉与他差不多。去年,收瓜的客商得交2万元订金,最高卖到0.78元一斤,今年7分钱都没人要。

姜华手里有30多个“老客”,是长期合作收瓜的客商,来自山东、河北、浙江、上海等地。姜华说,往年到了7月20日,“老客”就纷纷赶来收瓜,今年却咋打电话都不见人。西瓜没人收,吉林省内的西瓜价格就不断下跌。

据中国好瓜网的价格监测显示,7月28日前,吉林省内西瓜报价在0.3元-0.4元,而进入8月2日以后,普遍跌至0.07元-0.1元。8月10日,价格回升到0.2元-0.25元。

“价格回来也没用了,我们今年多数种的是早瓜,都是在7月末8月初上市。现在所剩无几。”黄六说,种了10多年西瓜,还是第一次碰上西瓜价格这么低的。

外地无人来收,本地消耗有限。山湾村瓜农雷晶说,1车瓜7万斤,销往南方,每天两车。如果到本地市场去卖,20天也卖不掉1车,最后还得烂到车里。对于高度依赖外地市场的西瓜来说,没有人收瓜,就等于全扔。

遍地是瓜收不过来 “老客”无奈

“多,从没见到过这么多西瓜,哪哪都是。”1名辽宁新民收购人靠在车里,表情无奈地说。

据介绍,西瓜收购,每年会从南往北依次进行。前几年早瓜挣钱晚瓜赔钱,今年各地农民纷纷抢种早瓜。加之吉林省6月份遭受不同程度风灾雹灾,推迟西瓜成熟期,导致多地早瓜同期上市,价格大跌。

“很多‘老客’都留在辽宁、内蒙古去抓瓜,而距离更远的吉林就无人问津了。”新民收购人说。

其次,由于玉米价格下降,吉林省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改种经济作物。很多农户都盯上了前几年“大赚”的西瓜。

长岭县大华种业经理王大华说,1盒西瓜种子能种1亩地。去年一共销售了4000盒种子,而今年就达到1万盒,相当于增加六成的种植面积。

“很多新瓜农缺少销售渠道,没有‘老客’,早瓜上市时,四处寻找代办人代销,也拉低了市场价格。”姜华说。

掌握市场销路 浙江瓜农不愁卖

43公顷瓜地,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的瓜海。租种长岭县这片瓜地的浙江瑞安瓜农潘孝春,对于瓜价的起落显得很淡定。

做了35年“老客”,从东北往浙江温州、嘉兴、金华等地销售西瓜的潘孝春,今年是第一年种瓜,却并不担心价低赔钱。

“我最大的资本不是种瓜技术,而是市场。”潘孝春说,在很多瓜农找不到“老客”,只能七八分钱倾销西瓜的时候,自己却能直接将西瓜装车销往浙江,到地价格平均0.6元钱每斤,去除运输成本还能赚0.2元。

潘孝春的第二个经验是把宝压在不同时间段上。今年5月份,他看到各地瓜农都在赶种早瓜,担心早瓜会贱,所以只种了5公顷左右,剩下的都种了晚瓜。“我还有30多公顷晚瓜没卖,可以赶上好价格。”

潘孝春表示,由于西瓜的销售渠道长,市场化程度高,中间各种代销人形成了庞大的群体,赚取代销费,“吃”掉了农民很多利润。因此拥有直接销售渠道,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才是今年稳赚不赔的法宝。(完)


评论(条)
三农致富经 | 关于 |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