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案例

江苏梁垛镇:“遍身罗绮”养蚕女

鏃堕棿:2012-07-11 | 鏉ユ簮:三农致富经

  “看着一个个白胖胖的"蚕宝宝",心里就是高兴,这日子是越来越红火了。”李云是重庆莲花乡人,2001年春天,夫妇俩响应国家三峡建设号召,离开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带着两个孩子远离家乡,举家移民到梁垛镇安洋村四组安家落户。

  千里迢迢来到梁垛,对于年轻的李云夫妇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但一切又都是新鲜的,特别是与重庆莲花老家相比,落户的新家在发家致富的空间上要宽广得多。她向记者介绍说,刚嫁到老家莲花乡时,她就怀揣着一个致富梦,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然环境的限制让她无法施展拳脚。如今的新家,大棚蔬菜、栽桑养蚕、水产养殖、饲养家畜……兴奋的她样样都想搞,但又不知从何下手,可谓“满田拣瓜,拣得眼花”。于是,她静下心来,通过两个多月时间的观察,了解到蚕桑种养是梁垛镇三大特色高效农业之一,邻村的梁南村就是全国蚕桑养殖示范基地,是名副其实的的蚕桑专业村,栽桑养蚕已是百姓富甲一方的“聚宝盆”。

  一天晚上,李云将自己意欲栽桑养蚕致富的想法告诉丈夫,却遭到了丈夫的质疑,“养那些虫子?能变金元宝?”、“我出去打工,你在家还是种点传统作物,再带好孩子吧。”

  丈夫似乎“善解人意”的劝说,反而激活了她生性不服输的劲头。她首先报名参加了镇副技部门组织的栽桑养蚕培训班,无论刮风下雨,总是一课不拉,用笔认真记下每一个技术要点。同时,一有空闲就登门请教,拜镇上的技术员和村里的养蚕大户为师,用心记下栽桑养蚕每个阶段的关键步骤。

  “在老家时,主要靠种菜谋生,蚕、桑见都没见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云如是说。而李云的难处同样是其他三峡移民的难处,镇副技站很了解。因此除了对她进行经济上的帮扶外,镇副技站更注重技术上的帮扶,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据李云介绍,三峡移民种桑养蚕的全过程,都由镇副技站派出专人进行“一对一”、“手把手”现场技术辅导,从栽种桑树开始,到小蚕收蚁、大蚕饲养、熟蚕上蔟、最后摘茧交售,每个环节都有技术员跟踪指导,直到学会为止。这使她像吃了一颗甜蜜的定心丸,养好蚕的信心更足了。

  2002年春,她辟出1亩承包地栽种桑树,经过三个多月的精心护理,桑苗长势喜人。在副技站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她按照学来的技术小心翼翼地喂养她的“蚕宝宝”,切桑叶喂蚁蚕,消毒防虫,样样都是自己动手,每一道工序都不少。一分辛苦,一分收获,第一年,她试养的2张春蚕获得成功,不仅收入了1600多元,还从实践中掌握了不少技术,积累了难得的宝贵经验。

  初尝甜头的她,第二年便扩大再生产,又辟出1.5亩地作为桑园。同时,她不断摸索科学种养技术,逐渐积累和总结了“一稳、二治、三消毒”行之有效的科学栽桑养蚕方法。她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一稳”就是建立稳产高产桑园。在桑树品种上她全部选用产量高、叶质好的育71-1优良品种,进行合理栽植,每亩定植在1000株左右,并采取重施春肥和夏伐肥。因为桑叶是天然食粮,没有好桑叶就不可能产优质茧,她每次每亩施用桑园专用肥两袋,确保桑树旺盛生长。“二治”就是进行科学治虫。她每次治虫都能很快领会镇蚕桑站技术员的指导要点,掌握适期治虫、治小治了的原则,确保用叶的安全。“三消毒”就是严格做好养蚕前的消毒工作,按照“洗、刷、晒、消、熏、管”的标准要求,一丝不苟地做好“三液一熏”的消毒。对于消毒这项技术环节,李云自豪地说:“现在我已掌握了消毒处理的关键技术,因为养蚕最讲究的就是消毒,可来不得半点马虎哟!”

  现在,李云除了每年栽种桑园2.5亩,养蚕12张,收入1.4万元外,她还在桑园里套种了玉米、芹菜、莴苣等农作物,增加收入1.2万元。另外,在农闲时她还通过在镇里打零工收入1万多元,加上丈夫常年在外打工收入近5万元,全家年收入逾8万元。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是宋代诗人张俞的一首反映人民生活苦难的传世名篇。然而,眼前这位打扮新潮时尚的川妹子,再也不是张俞笔下“归来泪满巾”的“蚕妇”了,而是“遍身罗绮”,脸上流闪着喜悦与幸福,生活像蚕茧优质丰厚,前程似蚕丝锦绣绵长!


评论(条)
三农致富经 | 关于 |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