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案例

云南石鼓镇草竹编:巧手编出致富路

鏃堕棿:2017-03-26 | 鏉ユ簮:三农致富经
去过丽江旅游的朋友们,大概很多人在玉龙县石鼓镇的街头常看到草竹编,精致美观又实用的草墩、草鞋、草箩箩等工艺品,总是能吸引来来往往游客的眼球,草竹编编的好赚的也多,很多村民通过这个手艺过上了富足的日子。
  为什么深受当地人和外来游客如此的喜爱呢?这其中又有什么历史渊源?  红色情结续传承  据了解,石鼓镇在清末就有了专门制作草竹编工艺品的作坊,特别是大新村,家家户户都喜爱种竹、养竹、编织竹工艺品,是远近闻名的“草竹编之村”。1936年红军长征来到大新村委会所在的石鼓镇万里长江第一湾渡江时,石鼓百姓为了表达对红军的感激之情送给红军草鞋、斗笠等。如此一来就有了“军民一家亲,送去草鞋竹帽给红军”的佳话。  来自河北的王女士说:“我很喜欢这些草竹编的工艺品,特别是大大小小的草鞋,一方面可以看出来当地百姓是多么地心灵手巧,另一方面石鼓是红色革命旅游景区,多买几样草竹编工艺品回去送亲朋好友,都是很有纪念意义的。”  “红军长征来到石鼓渡江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但母亲跟我讲过当时贺龙、任弼时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在石鼓镇抢渡金少江,石鼓的老百姓给红军送草鞋、斗笠、草帽等,后来我母亲把这项技艺教给了我,我又传给了我儿媳,望她们能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现已75岁却仍在编制草竹编的和承善奶奶说。  致富法宝民拥护  据石鼓镇政府办公室杨瑞介绍,大新村委会里的竹园村小组纳西语叫“哦空焖啃呔”(译为:竹园人啃竹根),也就是说当地群众靠竹编为生,村子里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都种满了竹子,因此得名的“竹园村”。  丽江市妇联、玉龙县妇联和石鼓镇党委政府对竹园村草竹编行业给予了很大的支持,2003年为了使竹编技术进一步提高升华,适应现代社会,适应市场,竹园村被国际竹藤组织、浙江华竹科技开发中心和生态保护与发展协会选定为竹编工艺培训点,邀请国内竹编名师来竹园村为当地村民培训了六个多月的竹编技能,走出了一条“筑巢引凤与引凤筑巢并举、自力更生与自主创新并重”的发展道路,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惠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用“请进来”的办法,使竹编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传统竹编工艺基础上再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金手红竹编花瓶”得到了省市县专家的高度赞誉。  “我一般会利用空闲的时间编这些花瓶、草帽、草墩等,‘金手红竹编花瓶’做工比较细,费时费工,编这种花瓶的竹子不能削得很薄也不能削得太厚,练到家的师傅才能拿捏好编制力度。因为编制竹编用到的场地比草编大,所以我就比较喜欢编草编花瓶。比如这个花瓶是我突发奇想编制出来的,编制的草比较稀少,我们当地人称它为‘喇勒’(译为:珍珠草),用这种草编出来的花瓶颜色很鲜亮,编制的时候我会编一些四边形的图案。因为费工费时,来收购的商家出再高的价,我都舍不得卖。” 和承善奶奶的儿媳和正云说。  杨瑞介绍道,如今竹园小组有136户,532人,村中大部分的妇女都是草编竹编的骨干队伍,平均每年每人草竹编的收入在3000元以上,成为该小组村民的一大经济来源。  昔日送红军体现军民一家亲的草竹编,今天在旅游市场上成为了竹编工艺品,草竹编的传承和技艺在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了创新,创新使传统技艺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门路更广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有效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并使草竹编工艺在民间发扬光大,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了民间传统技艺。

评论(条)
三农致富经 | 关于 |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