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频 > 致富经文稿

[致富经]女儿爱的这一口 让老爸绝处生财 20190220

鏃堕棿:2019-03-06 | 鏉ユ簮:央视网CCTV7

余长生:“自家做的私房酱,能卖出去吗?试试吧,总比卖20元一斤的蟹强”。

那段时间,余长生做酱,老婆和儿子就负责剥蟹,全家人从早到晚都忙个不停。蟹肉全靠手剥,有些部位还不能吃,很多人就连吃大闸蟹都嫌繁琐,但余长生却要把肉一点一点全剥下来。为了看看大伙儿剥蟹的速度有多快,采访时,余长生找来4位师傅,进行现场比拼。

余长生:“今天做一个比赛,看谁剥得块。”

剥蟹比赛即将开始,专业工具一应齐全。

余长生:“三二一开始。”

随着余长生一声令下,4位师傅动作飞快,剪蟹爪、掏蟹黄、挑蟹肉、撵蟹腿,剥蟹不但要讲究速度,还要看谁剥得干净。

员工:“好了”

余长生:“第一名三分钟。”

女儿爱的这一口 让老爸绝处生财

胜负很快就有了分晓,余长生开始检查比赛结果, 一只大闸蟹把肉全部剥干净,最快要3分钟时间,而出肉率还不到重量的40%。

记者 沈子莉:“蟹肉其实很少,就这么点,成本挺高的。”

一位熟练的工人,一天只能剥出不到2斤蟹肉,不仅大闸蟹贵,人力成本也很高。手工剥蟹虽然繁琐,但保留了大闸蟹的肉质和口感,2014年余长生在微信上试卖,第一个月就销售出了3千多瓶。

余长生:“卖88一瓶,我都吓了一跳。”

儿子 余新玉:“很新鲜,好奇。”

消费者:“没菜的时候拌饭吃。”

余长生做的蟹肉酱既可以拌饭吃,和着面条、馒头吃,也可以用来炒菜烧菜。不仅味道鲜美还很方便,因为当地本来就有吃虾酱的传统,所以大伙儿很快就接受了余长生的蟹肉酱。没想到,本来是因为宠爱女儿,才做出来的酱,竟然让余长生在资金最困难的时候找到了一线商机。通过半年的微信试卖和市场调研,他打算靠手工蟹肉酱再次创业

余长生:“国内水产酱还几乎是空白,市场前景好,直接卖给消费者,不在让人牵着鼻子走。”

2015年,余长生卖掉自己钢材厂的所有设备,在原址上建起了一个食品加工厂。他开了自己的网店,又把蟹酱卖进超市,当年就实现了销售额800多万。终于不用再发愁大闸蟹卖不出去了,然而生意才刚有了起色,余长生却又突发奇想,让员工往自己的蟹塘里喂鱼,而且还到处去收购当时没人愿意养的草鱼。这又是要做什么呢?

采访时,余长生说只要跟他去超市看一看,就明白他为什么这么做了。

女儿爱的这一口 让老爸绝处生财

2017年5月23日,余长生正在超市里举行一场免费试吃活动。他把自己生产的手工蟹肉酱裹在馒头里分给大伙儿试吃,没一会儿就挤满了看热闹的人。

记者 沈子莉:“好吃吗?”

消费者:“好吃,辣辣的,还能吃到蟹肉蟹黄。”

余长生给自己的蟹肉酱定价68元一瓶,大伙儿试吃起来都很带劲,可真到了要掏钱购买的时候,有人却开始犹豫了。

消费者:“68一瓶有点贵,一般的也就10元,再加 10元也能接受的”

超市里的酱料大多都在10到20元之间,余长生的蟹肉酱价格不占优势,为了开发出相对平价的产品,他又把小龙虾也做成酱。给小龙虾剥壳全靠手工,加上小龙虾本身成本也高,价格还是降不了太低。余长生就想到把鱼肉也做成酱,然而给小龙虾和大闸蟹去壳容易,可鱼身上有那么多密密麻麻的刺要怎么去呢,他的想法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

女儿爱的这一口 让老爸绝处生财

朋友:“我们想不现实,小孩吃了卡住了怎么办。”

市面上有做鱼丸、鱼肉松的企业,通常都是用机器把鱼肉和鱼刺打碎,可这办法在余长生这里行不通。

专家:“用机械省时省工,但就没有口感,最多是鱼肉味的豆瓣酱。他现在是要鱼肉酱,能吃到鱼肉。”

要想吃到鱼的肉质纤维,余长生能想到就只能用手工。可是一只鱼身上谁也说不清有多少根鱼刺,用手要怎么才能去得干净呢?为了实验,他买来各式各样的鱼进行解剖。

每天早晨余长生都要亲自去菜市场买菜,他精挑细选不说,还要跟人讨价还价。为了研发鱼肉酱,余长生也顾不得什么企业家形象了,那段时间,他不是在菜市场买菜就是在厨房里熬酱。

儿子:“说余长生疯了,没事干每天都在家里熬酱。房地产也不管了,钢材厂也不管了。”

现在,余长生的鱼肉酱已经成功上市。首先他要选用这种十斤以上的大草鱼。把鱼清理干净之后,上锅蒸煮 ,蒸的火候就是关键。余长生说这是他实验了成千上万次才得出的经验。既要鱼骨轻轻一拎就能分开,还要不失鱼肉的细嫩。

余长生:“头和脚都去了,我给你展示一下,一拉起来了。”

记者 沈子莉:“好大,还是一根完整的鱼骨,比我的手指还长。”

目测这样一根鱼骨就有一百多根刺,那么一整条鱼到底有多少根刺呢?

余长生:“这一条鱼大概有500多根刺。”

记者 沈子莉:“能挑干净吗?”

余长生:“可以,挑得一根不剩。”

女儿爱的这一口 让老爸绝处生财

最有难度的就是像这样的小刺,全得靠人工仔仔细细,一根一根地拔下来。

记者 沈子莉:“大概多少分钟能处理一条。”

员工:“10分钟。”

记者 沈子莉:“刺最多的在什么地方?”

员工:“尾巴这里,最小的刺有一厘米左右。”


评论(条)
三农致富经 | 关于 | 投稿